在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历史长河中,历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精彩纷呈的优秀书法家。
而书法家李铎几十年来的翰墨人生,再加之他作为军人豪爽豁达的气质和洒脱的个性。
终于铸成了他那古拙、苍劲、酣畅淋漓的独特书风,成为当代书坛极具个性、极具影响力的书法代表人物之一。
李铎,著名书法大家,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
1930年4月19日,李铎出生在湖南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
李铎幼年时叫李青槐,他五岁时便入学读私塾,在乡间一位老教师的熏陶下,爱上了书法艺术。
他至今仍清清楚楚的记得那幕情景,老先生让学生训练画圈圈,他讨巧将毛笔倒过来,蘸上墨汁,印出很多圆圈交上去,结果可想而知。
李铎:李青槐,一听他叫我的名字,我就起来了。你过来,我就过去了,很严肃,把手伸出来,拿起那个戒尺,就打了三下。打了这次以后呢,我就特别汲取这个教训,就是办什么事情一定要认真。
1949年8月,中南军政大学在湖南招生,听到这个消息李铎兴奋不已,他自知初中未毕业,条件不够,但求学心切的他还是壮着胆子去了招生办,讲述自己的强烈求学愿望,在他的恳求下,招生办的人同意了他的要求。
就在放榜的那一天,中南军政大学新生名单上出现了一个名字,李铎。
在中南军政大学学习结束后,李铎被分配到四十一军,为配合宣传。
李铎在队伍中拎着里面装着石灰水的铁桶,拿着扫帚,见墙写墙、遇桥刷桥。
李铎书法《金秋十月》
1953年对李铎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保送到河南信阳步兵学校,是这是一所主要培养连队指导员的军官学校。
四十一军5个名额,李铎是其中之一。
1959年,北京军事博物馆从部队选调人才,而李铎很幸运地被选中来到北京。
他不仅被这里巍峨的建筑、通衢的大道、众多的名胜所吸引,更为临宫内的碑林、结石、楼宇上的牌匾、楹联、殿堂里的金石铭文所陶醉。
酷爱书法的李铎像进入艺术的宫殿,书法的海洋。
在军事博物馆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铎看到了郭沫若写的字,感觉非常遒劲。
从此李铎便迷上了郭体,每当参观名胜古迹,别人留恋山水风景,李铎就临摹牌匾、石碑,李铎看到碑面上刻着郭沫若写的铭文,就细心地临摹。
以前李铎照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练过一阵子,可自从被郭沫若的书法迷住后,他就集中时间专攻郭体。
李铎临摹郭沫若的字,达到足以乱真的程度,在当今的书坛上是大可立足的。
李铎书法《张继诗》
然而李铎并未满足,他用最大的勇气放下郭体而遍临历代名家碑帖。
看他的风格特点,笔画的字情四溢,长歌大集,似黄山谷。
风樯阵马,痛快淋漓、如米元章。
屈曲盘虬,刚健雄强,像李北海。
而郭沫若书风的那种凝聚着时代精神的蓬勃气息,在他的笔下依然画而犹存,每每露出端倪。
细细观摩,虽汪洋肆意,忘怀法则,而法度尽在其中,取法之广、融汇之妙、用笔之情,一片烟云化积,凝成自家风貌。
如今摊开一张宣纸,沿上一席翰墨,李铎要在上面所要书写的,不单有他的真草隶篆,有他的金石经文,更有的是他处江湖之远,对家、国、天下的那份赤诚丹心。
李铎书法《刘禹锡诗—秋词》
李铎几十年来钟情翰墨,孜孜以求,观他的作品无疑不是一种享受。
毛笔在他的手中,就好像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将军手中挥舞的长剑,每一笔都体现出气势恢弘、雄强有力的特质。
他凭借着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以及军人本身豪迈的特质,成为了在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又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浦君国际艺术中心15年专注名人字画,逾100位一线大家,带您直接从作者手中取画,让您的字画藏品放心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