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名人字画15年
带您从作者手中取画

首页收藏市场行情 何加林:寻逸守真,求得超乎时空的存在。

何加林:寻逸守真,求得超乎时空的存在。

2018年07月17日18:56 

何加林

何加林

何加林,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画院副院长。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何加林作品 崂山铭石图

何加林作品 崂山铭石图

何加林“素朴”,“淡、虚、静”与山水气质(节选)

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除了要求山水画家能够顺应自然之性,准确把握自然的神韵外,还体现在这些自然之性所彰显的几个境界,素朴、淡、虚、静。

老庄的“素朴”思想对山水画影响颇大。

清代石涛在其《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此语明显是老子“朴散则为器”的翻版,石涛以“朴”来论山水画,自然很容易就把老子的“器”具体化到画的“法”上来了。

石涛之后,沈宗骞在其《芥舟学画编•论山水》中也有对于“素朴”思想的阐述:“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

何加林作品 莲池居隐

何加林作品 莲池居隐

道家的“素朴”思想有时还体现在“淡、虚、静”等自然之性上。

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淡”是一种境界,“淡”并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更浓郁、更悠长的“无味之味”,是一种“至味”。

“淡”固然重要,但如何才能“淡”呢?“至淡”,能表达无尽的想象空间,所谓“实有所不能不尽者”便是从老子“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中演化而来的。

认为“浓”是“万物之毒”的肇因,解“浓”之法则是“淡”,因为“淡”具有阴阳、向背、精神、趣味等自然之性的气质,这种“萧条淡漠”的气质是以“笔墨之趣”、“笔墨之神”的方式而获得的,是画家“极不易到”的“功夫”,“极不易得”的“境界”。

许多时候,淡与虚、静是贯通的,“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何加林作品 洞庭图

何加林作品 洞庭图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老子•天道》)指出“虚”“静”“淡”是明鉴天地万物的根本。

在中国山水画的体系中,淡、虚、静也未必是文字所能表达清楚的,许多情况下是必须见诸于作品本身才能获取体味的,而最能代表淡、虚、静思想的山水画家,非倪云林莫属。

《容膝斋图》是倪瓒去世前两年所作,后人在评价倪瓒作品的时候,总是说他的作品如何不食人间烟火,如何愤世嫉俗,其实,在认真研究过倪瓒的一些跋和他的背景后,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和很有品位地把玩生活的人,只不过他的世界里来往时空比较大,大到已经淡出许多世俗的理解了,故许多人觉得难以去亲近、去接受。“山川之气本静”,而山水画家未必人人都能使这“山川之气”移于尺素间,唯倪瓒有此成就。

《容膝斋图》淡却淡了,这淡却因笔墨幻化之虚而大,大到春意弥漫,气满乾坤;这淡又因丘壑惨淡之静而远,远到烂漫天真、寂寥亘古。这也使老子“视之不足见”的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作品中获得了印证。


名家点评

何加林画山水,擅水墨,亦能青绿;有时枯而润,有时淡而腴。

近年多作对景写生,讲究笔墨意趣但不落前人套式,得获真实感而能远离西式写生法的窠臼。

——郎绍君


一髯者,乃何氏加林,因蓄美髯而名。

其英妍清气,性情秉直,谈吐间,犹似梁山好汉,善丹青,胸中有丘壑万种。

无俗履,而跣足云窝。

辄昵于笔墨,持于性情,亦无拖泥带水之累。

画人最苦无自法,并多向古人法中堆凑,亦显成瘢。

而其为之,且向自然造化,古今兼用,心法自来,其画更如其人也。

师友面前,以谦字为怀,矧得诸多益处,便自醒、自策。


——陈平

何加林将传统理解为“流”。

流,是传续着的、汇集着的、变化着的,但都在一条河床里。

所以,何加林的笔墨没有刻意求新,依然在披皴点染的操作中,在山林烟云的滋养中,在微波荡漾的心情中,在黑白的世界里,求得超乎时空的存在。

——郑工

相关资讯:山水画家何加林

浦君艺术官网:www.pujunart.com